人无羞耻之心不可教育是什么意思?
《孟子·尽心上》有言:人不可失其羞恶之心,不知耻者,实乃无耻之尤也!后文接着说道:"工于机巧权变者,其心必无羞耻"。此语揭示:精于权谋诈术之人,往往寡廉鲜耻。存羞耻之心者,方能自尊自爱,明辨是非;失羞耻之心者,则寡廉鲜耻,为达目的不择手段。
人之为人,当知耻而后勇。若无羞恶之心,则如朽木不可雕也。唯有知耻者,方能自省;唯有自省者,方能进取;唯有进取者,方可谓之可教也。
古语云:"树无皮则枯,人无颜则殆。"盖人之立世,当存廉耻之心。若弃廉耻如敝履,则虽圣贤亦难施教化。是故不知羞耻者,犹如顽石不可点化,纵使谆谆教诲,亦徒劳无功。
观今之世,或有不知耻者,行若禽兽,言如市井,此辈虽立于天地之间,实与草木同朽。故曰:不知耻者,不可教也;不可教者,当弃之也。
羞耻之心恰似人性的明灯,将我们与兽性区分开来。它如同无形的缰绳,驯服着内心奔涌的欲望,引导我们选择内敛而非张扬的生活姿态。当这盏明灯熄灭,人便如同脱缰的野兽,任由私欲驱使,将他人的尊严与财物视作满足自我的工具。他们往往趋炎附势,只为保全一己之利。道德看似虚无缥缈,实则暗藏真谛——它教会我们在纷扰中守护内心的澄明,以不偏不倚之心处世。这般心境,不正是通往宁静生活的坦途么?
当一个人抛弃了内心的羞耻感,往往会陷入以下三种可悲的境地:
首先,他们会将自我需求无限放大,眼中只剩下自己的利益。就像被蒙住双眼的野兽,再也看不见他人的痛苦与权益,在自私自利的泥沼中越陷越深。
其次,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便难以关闭。他们如同饮鸩止渴的愚人,在贪欲的迷宫中不断追逐,却永远找不到出口,最终被自己的欲望所吞噬。
最可怕的是,道德底线在他们眼中形同虚设。就像脱缰的野马,他们肆意践踏社会规范,做出种种伤天害理之事而不自知。这种道德沦丧的状态,往往比单纯的恶行更令人不寒而栗。